“十三五”期间,学校按照教育部和山东省关于高等教育文件精神,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以课程建设为突破、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动力,以实践教学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按照“整体规划、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积极做好顶层设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等工作,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实力的显著提升。
一、强化顶层设计,教育教学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学校积极推进本科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认真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严格贯彻《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政策要求,加强教育教学制度建设和顶层设计。2019年制定并出台《det365在线平台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方案》《det365在线平台课程建设方案》《det365在线平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实施方案》《det365在线平台实践教学质量提升方案》《det365在线平台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管理运行办法》等配套制度,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教学制度体系设计。
二、加强内涵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一)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不断优化调整
“十三五”期间,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文化创意、现代金融等产业开展专业建设工作。新增小学教育、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健康服务与管理、投资学、人工智能和养老服务管理等14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数由25个增至39个。健康养老、新工科专业建设以及服务妇女儿童发展的专业布局不断丰富,初步形成了教师教育类、工商管理类、旅游管理类、艺术设计类、社会学类、计算机类等对接现代服务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体系。目前,学校专业结构与布局更加聚焦于山东省“十强”产业,推动山东省地方经济发展以及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能力不断增强。
(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质量持续提升
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新发展、高等教育新变化以及四新专业、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新要求,以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科学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和设置、丰富教学资源、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建设,持续推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量保障有效度以及结果满意度。以工商管理和学前教育为核心的专业(群)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学前教育、社会工作、旅游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9个本科专业入选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三、抓住关键环节,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质量不断提升
(一)应用型课程体系不断完善
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对接职业岗位技能和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积极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相协调“平台+模块”的应用型课程体系(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4个平台;通识教育选修、专业方向、专业任选以及创新创业教育4个模块)。重构通识选修课课程体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文化传承”“艺术与审美”“健康与安全”“哲学思维与社会探究”“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创新与创业”“信息与技术”“生命与科学”“天文与地理”等九个课程模块。
(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质量不断提升
学校积极围绕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考核、质量监控等推进课程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全面提升课程建设质量与水平。“十三五”期间,学校有10门课程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线下一流课程6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3门,线上一流课程1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0年,学校在山东省课程联盟优秀共享课程评选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在山东省课程联盟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学校顺应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的深度融合。一是积极开展在线课程建设工作,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十三五”期间,学校共建有在线开放课程22门,并实现在智慧树、东西部高校联盟以及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线运行。二是积极开展智慧教室建设工作,“十三五”期间,建有研讨式教室4间、微格教室3间,完成雨课堂智能教学工具在全部多媒体教室的安装部署。三是积极探索“雨课堂”“蓝墨云”“对分易”等智能教学工具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充分发挥智能教学工具在课堂教学、教学管理、过程性考核、学生学习进度与效果信息搜集分析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
(四)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育人工作有序开展
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将立德树人内化于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一是党委书记牵头申报高校书记校长改革创新亮点项目《落实立德树人,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强化统筹协同,努力提升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水平。二是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组织“德育元素融入专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三位一体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我们这样设计”和“课程思政线上教学沙龙”等专题活动。三是提升课程育人实效,开展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评选、课程思政示范课立项建设和课程思政通识选修课课程立项建设工作,并设立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专项。2019年和2020年共评选出优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等34门课程、二等奖51门课程。71门课程被学校确立为课程思政示范课进行重点建设。8个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获得立项。立项建立了6门课程思政通识选修课,充分发挥出通识选修课在学生美育教育、家国情怀培养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四是组织开展专业思政育人大讨论,对达成毕业生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核心素养的实现路径进行整体设计,把专业思政目标细化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各方面,强化专业整体育人功能。《“一线—二体—五维”音乐学“专业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获批山东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
四、深化教育改革,创新驱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一)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进
根据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学校积极开展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十三五”期间,学校制定《辅修第二专业(学位)教育管理实施细则》和《微专业教育管理办法》,开展辅修二专业和微专业教育教学,推进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学前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英语等6个本科专业获批辅修二专业教育资格,幼儿发展与教育微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被山东省教育厅确立为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并于2020年开始招生运行。
(二)校企合作、产教协同育人不断深化
学校对接现代优势产业发展需求,优化校企共建、产教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开发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与企业共商共建的本科专业达到100%。积极开展产业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改革研究,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发展。五年来,学校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育人项目52个。学校与鼎利集团共建智慧商务产业学院,与融创隆海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共建健康养老产业学院,与浪潮集团、山东新视觉资讯科技有限公司等28家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17个实验室、205个实习就业双基地。
(三)深化教育创新,高层次教学成果奖实现历史突破
学校以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为抓手,积极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课堂教学革命,质量标准和质量保障,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研究和改革。五年来,共立项校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143项,获批省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22项。获批项目聚焦人才培养的核心领域与关键环节,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推广示范性和创新性,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制定出台《det365在线平台教学成果奖评选办法》,评选出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7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15项。在山东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推荐的5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全部获奖,获奖率为100%。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在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一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五、重视教师发展,全面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十三五”期间,学校制定出台《det365在线平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方案》,构建了学校主导、院部主体、教研室发挥平台作用的三级管理体制,设计了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学能力提升工作体系。组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邀请山东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工业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学校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名师讲坛、教师教学工作坊、教学沙龙、教学观摩和素质拓展等培训活动40余次。工商管理学院教师团队荣获“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校教师获得山东省“超星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山东省“超星杯”高校教师教学比赛信息化比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山东省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学校获得高校教师教学比赛优秀组织奖1项。
六、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和平台建设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学校按照“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整合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共建共享水平”的总体思路,不断完善学校实践教学模式,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协调发展。形成了“实验课程(项目)、实践环节和课外自主训练”密切联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一体、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做到了足量分配实验实训学分(学时),合理设置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开展了类别多样、推进有序、全学程不断线、各段有重点的实践环节,并通过强化过程管理,不断完善实施流程,提高实施效果。
以“条件达标、保障到位、资源共享、突出特色”为工作目标,开展实验实训平台建设,为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的落实提供支撑条件。截止到2020年底,学校各实验功能区划分清晰、定位准确,由5大综合实验实训中心(公共综合实验实训中心、数媒综合实验实训中心、社会工作与养老服务实验实训中心、商科综合实验实训中心、形体训练实训中心)和8个相关学院实验中心互相支撑、统分结合的实验实训环境格局已经形成。建有实验室82个(152个实验分室)。校外实习基地走出了“以实习、就业为基础功能,拓展合作育人、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之路,截止到2020年底建有校外基地260余处,其中示范性基地20处。
五年来,学校教务工作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路径、以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等为保障,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十四五”期间,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进作为、砥砺前行,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